2024年末,正值年末结算的关键时期,一则税务局的核查通知,让昆山某知名生产企业财务部陷入前所未有的压力之中。
“李总,税局要求核对并提供近三年出口收入数据,报关单和发票要对得上,贸易方式、开票金额一个都不能错,而且限期提交。”财务小王解释完通知内容,财务部弥漫着紧张的气息。作为当地的出口标杆企业,近年来,企业业务快速扩张,产品远销海外数十个国家,业务量大、贸易方式五花八门,这本是企业的优势,但短时间内快速并正确核对三年的出口数据,对企业财务部来说,简直是要“扒一层皮”的节奏,几乎是一个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。
三大痛点 个个是“坑”
痛点一:历史数据混乱 关键信息缺失
根据税局要求,企业需梳理近三年不同贸易方式下的出口报关单与实际申报收入,然而企业早期的出口发票备注信息极不完整。“咱们早期的出口发票,报关单号很多都没填,只标注了合同协议号。关单和发票就像两套无法互译的“密码本”,根本关联不上。”财务小王一脸愁容。
痛点二:核心人员变动 业务逻辑断层
此前负责出口退税的核心会计已经离职,许多历史业务开票的处理逻辑都成了谜,让数据核对工作雪上加霜。“之前业务怎么开的票、为什么这么开,现在根本没人说得清,现在全靠人工一条条比对,眼睛都快看花了。”财务主管刘姐叹气。
痛点三:价格规则不统一 人工计算易错
“这还不是最麻烦的。”李总苦笑着摇头,“我们回顾历史业务时发现,不同贸易方式下,开票金额的确认标准还不一样,有的用FOB价,有的用成交总价。”这意味着,即便财务花了大量时间成功匹配了关单和发票,按FOB价开票的关单还需逐笔回溯并计算对应的FOB价。“这项工作要求高、计算繁琐,而且特别容易出错,但偏偏又是合规的核心,想逃都逃不掉。”
三步走 系统上手拆解难题
正在大家犯愁时,李总想到了之前在一次行业交流中加的擎天全税通的工程师小周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当前的企业困境都跟他说了说。小周在初步沟通后,立刻响应,到企业开展了深入的需求调研,经过快速梳理,给出了一套“三步走”的智能解决方案。“李总,这次的核心问题其实是数据关联和规则校验,如何在海量、不完整的数据中,重建关单与发票的准确关联,并自动完成合规性校验。 这方面我们有经验,您放心!”
“第一步,系统先依据‘合同协议号’批量关联关单和发票,大部分标准数据的核对问题就轻松解决了。” 小周边说边打开系统演示。“至于没标合同协议号的发票,就开始第二步,用AI给“无主”发票找家。我们独有的AI智能识别与匹配模型在派上用场了。” 出口收入核查工具的AI模型能够自动读取并理解票面上的所有信息,再结合“数量单位一致性”、“购方信息匹配度”等多重业务规则进行交叉验证与智能推理,最终为这些“无主”发票精准补全关联信息,找到其对应的报关单。
“那金额规则混乱的问题呢?” 李总最担心这个,赶紧追问。
出口收入核查工具内置的智能价规校验引擎,小周点开系统功能,“它能自动识别贸易方式,并基于报关单数据自动计算FOB价,再和发票上的实际开票金额比对,标识出存在“少开金额”风险的所有记录,完全不用您再手动核对。”
小王眼睛亮了:“要是这样,咱们就不用熬夜逐条核对了?”
“不仅不用熬夜,效率还会翻好几倍。” 小周笑着说,“之前有企业和您这边情况类似,原本要三天的活儿,用系统三小时就完成了。”
时间紧,任务重,该企业很快就用上了这个软件。“变化真的是立竿见影。”李总表示,“真是帮了我们大忙!不仅效率提上来了,准确率也有保障,提交给税务局的数据我们心里也有底了。”

国家税务总局第17号公告实施后,不少出口企业在填写自营出口收入后提示“申报自营出口收入与出口报关单出口收入人民币金额不一致”,企业需要自查原因。出口数据核对难、耗时长、风险高,不少财务都为此感到头疼。在全球化业务与合规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,合规不再是负担,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通过工具化解数据风险、释放人力价值,财务团队才能真正成为业务前行的“导航仪”。如果您的企业还在为出口收入核查、退税数据匹配而烦恼,不妨换条路走——把重复交给系统,将思考留给人。